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博览

这项全国大奖,中国科大+4!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31      点击量:


中国科大4位教授

荣获第三届

全国创新争先奖




近日,我校4位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其中,封东来院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叶向东院士、杨金龙院士、周荣斌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主要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社会服务等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2023是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评选之年,共评选表彰7个先进集体、277名先进个人(含26名奖章个人)。

图片

封东来院士简介

图片

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封东来长期从事凝聚态体系微观机理的实验研究,他发展了电子结构测量技术,在揭示关联材料的实验图像和观测材料新奇性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他为建立当前铁基超导理论提供了系统的实验依据;发现了电声子耦合与电子关联协同增强超导的新机制,拓展了现有图像;加深了对电荷密度波、重费米子和莫特相变体系的理解;给出了新型拓扑近藤绝缘体、外尔半金属和拓扑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证据。近年来,封东来领导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完成了我国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的预研,并正在领导开展该国际先进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刊物共发表论文 190 余篇,他引总计 17000 多次,应邀在学术会议做报告百余次,工作多次被国际主要学术杂志评述和报道,并因“阐明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在铁基超导体的体材料和界面超导研究中的贡献”当选为APS凝聚态物理部会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亚太物理学会联盟杨振宁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图片

图片



叶向东院士简介

图片

叶向东,1963年3月生,安徽宁国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叶向东长期致力于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在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多重遍历平均的收敛、熵的理论、动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它们在组合数论中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他与合作者建立了极小系统涉及幂零李群的结构定理,证明了遍历distal系统的逐点多重遍历定理,建立了极小系统的饱和定理;与合作者对熵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与随机性相关的正熵系统的刻画等一系列成果;解决了Furstenberg1967年提出的不交性问题。发表论文112篇,引用1600多次。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才计划。2011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获第十四届陈省身数学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图片

图片



杨金龙院士简介

图片

杨金龙,男,1966年1月生,农工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针对国产超算平台优化算法与程序,首次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实现了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该成果列为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十项新跨越成果之一。实现了250万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入选2022年“戈登•贝尔”奖提名。提出了双极磁性半导体的新概念,为电场调控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提出了红外光光解水制氢机制,扩展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中可利用的太阳光频谱范围,为今后全频谱利用太阳能铺平了道路。基于 STM 选键化学单分子手术,实现了对表面吸附的单个钴酞菁分子近藤效应及磁性自旋态控制,为设计和制备单分子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一种崭新方法。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子刊,PNAS, PRL,JACS和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90余篇论文。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1);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现担任美国化学会Precision Chemistry创刊主编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编委、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Science和物理化学学报的副主编,TheoreticalChemistry Accounts、中国科学和化学物理学报的编委。 

图片


图片

周荣斌教授简介

图片

周荣斌,1980年生于湖南衡阳。2002年和200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赴瑞士洛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长期研究“危险信号”感应和无菌性炎症发生机制,揭示了危险感应受体NLRP3 的关键活化和调控机制,发现免疫系统感应“危险信号”的若干新受体和应答新机制,推动以新视角认识无菌性炎症;研制一批靶向危险感应受体的抑制剂并实现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15亿),为2型糖尿病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路径。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2022)、Cell(2015)、Nat Rev Immunol(2020)、Nat Immunol(2014、2019、2020)、Nat Cell Biol(2020)、Immunity(2013、2021)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共60余篇)。论文他引13000 余次。受Nat Rev Immunol、Nat Immunol及Cell系列综述杂志Trends Immunol、Trends Cell Biol等邀请撰写多篇综述/述评。连续7 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基金委群体、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入选教育部人才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曾担任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基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细胞学会细胞死亡分会副会长、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Cell Mol Immunol 杂志常务副主编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人力资源部

本期编辑:张宇


图片